工信部:安全是底线,智驾宣传需“求真”

工联网iitime 胡锦明
在智能驾驶技术狂飙突进的浪潮中,一则会议通知如同刹车灯般骤然亮起。4月16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召开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直指当前行业两大痼疾:智驾事故频发与宣传夸大失控。

在智能驾驶技术狂飙突进的浪潮中,一则会议通知如同刹车灯般骤然亮起。4月16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召开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直指当前行业两大痼疾:智驾事故频发与宣传夸大失控。

开年以来,智能驾驶事故以触目惊心的频率刺痛公众神经。广东云浮高速上,男子开启"智能驾驶"后酣睡百公里;安徽、江苏等地高速紧急悬挂"慎用智能驾驶"警示牌。中汽研数据显示,涉及L2级智能驾驶的事故中,76%发生在正常道路环境,55%集中于高速公路。这些事故暴露两大技术短板:

一是感知系统缺陷。在夜间、强光、暴雨等复杂场景下,毫米波雷达可能将隔离桩误判为"背景噪声",摄像头因眩光丢失目标轮廓,激光雷达点云被雨滴干扰形成虚假障碍物。某新势力车企测试报告显示,在夜间施工路段,主流系统对非标障碍物的漏检率高达17%-23%。

二是决策算法黑箱。在某事故中,辅助驾驶系统将侧翻卡车的白色货厢误判为云朵。更危险的是,部分系统为优化体验,允许驾驶员短暂脱手,这种"渐进式警报机制"反而培养出危险使用习惯。

当技术尚在蹒跚学步,营销已学会展翅高飞。车企们用"L2+""L2.9"等自创等级模糊标准,用"脱手驾驶""AI代驾"构建营销话术体系。某新势力高管曾发布"边吃东西边开车"视频,销售人员用"自动驾驶"简化技术参数。这种宣传导致消费者产生致命误解。现行法规明确L2级责任主体为驾驶员,驾驶人需全程接管车辆。若因“脱手脱眼”引发事故,驾驶人需承担主要法律责任,包括罚款、记分甚至刑事责任。

这场由工信部主导的整治行动,恰为智能驾驶热浪中的产业打了一支镇定剂。当技术狂欢回归理性,当营销话术让位于安全告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才能真正驶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会议要求车企严格遵循《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强化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系统性测试,明确功能场景的物理与逻辑边界,并制定安全响应机制。例如,涉及动力系统或自动驾驶的软件升级(OTA)需提前备案,提交技术验证报告,确保变更内容不影响安全性能。针对车企营销乱象,会议明确禁止使用“自动驾驶”“零接管”等误导性表述,要求宣传内容与功能实际等级(L2级)一致,并履行用户告知义务。车企需建立从研发到售后的可追溯体系,确保产品性能与申报材料一致。若发现安全隐患或设计缺陷,须主动召回并公开信息,形成“技术研发-测试验证-市场准入-持续监测”的责任闭环。

工信部此次会议标志着智能网联汽车监管从“宽松鼓励”转向“安全优先”。在技术创新与商业竞争并行的背景下,唯有通过政策规范、企业自律与用户理性三管齐下,才能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公共安全的平衡。未来,随着北京、武汉等地L3级自动驾驶试点推进,行业或将迎来新一轮技术突破与责任重构,但安全底线容不得一丝一毫的突破。

请扫码关注数字化经济观察网
责编:左翊琦
参与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