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 精细气象数据护航低空经济发展

周勇表示,气象数据要素在低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主要体现在“提供好用数据”和“指导用好数据”两个方面。

2025数据要素融合与应用创新峰会于近期在京成功举办,中国气象局气象发展与规划院首席专家周勇受邀出席峰会,并以《精细气象数据护航低空经济发展》为题发表主题演讲。

周勇

中国气象局气象发展与规划院首席专家

演讲主题:精细气象数据护航低空经济发展

近年来,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在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的双重推动下,正快速崛起成为万亿级的产业新赛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低空经济发展,在宏观层面和顶层设计上不断作出战略部署: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正式从国家规划层面提出“发展低空经济”。2023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有效支撑无人机产业强劲增长和无人机应用需求充分释放。2024年3月,全国两会,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纳入新质生产力范畴。2024年7月,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并专门提到“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地方支持政策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低空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周勇表示,气象数据要素在低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主要体现在“提供好用数据”和“指导用好数据”两个方面。

在提供好用数据方面,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需求。从气象视角看,低空空域受地形地貌、建筑物和植被影响显著,低空大气形态特征与中高空截然不同,且具有对流强、能见度低、变化剧烈等特点,这使得预报预警难度极大。从航空视角分析,不利气象条件是导致低空飞行器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天气特征更是适飞空域时域资源开发利用、航线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此外,数据要素需求还涉及机场终端区和进近区、航线规划数据,飞行作业指挥、实时位置跟踪数据,飞行器类型、性能、搭载物数据,颠簸指数特征等关键历史数据,以及跨部门(民航、气象、公安等)的数据共享交换。

周勇指出,要满足这些需求,需要多管齐下。增加数据种类和数量是关键一步,构建加密立体低空气象监测网,实现全天候分钟级天气实况“CT”扫描,从而获取更全面、精准的数据。在增加产品种类和数量上,各部门积极行动。2024年5月,中国气象局召开航空气象技术产品开发应用研讨会,梳理产品清单;国家气象中心研发空中颠簸、对流云和积冰等3类航路危险天气预报算法,制作15层高度48小时内逐3小时实时预报产品;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研制32种低空类实况分析产品;江苏省气象局利用多源数据建立航空高影响天气专题数据集;深圳气象创新研究院建立了涵盖12个大类、38小类、146项的数据标准,在时间和空间精度上实现突破。同时,提高数据质量也至关重要,发展高精度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术,能够更精准地处理和分析气象数据。

周勇介绍到,在指导用好数据方面,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成都在赋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先行探路;南京通过技术创新,按下低空气象赋能“加速键”;上海采用“政企研学社”多方参与的模式,开展低空气象服务;深圳则致力于培育产业链,构建国内首个低空气象产业集群。

不仅如此,在精细气象数据护航低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涌现出了全方位的创新。机构创新上,成立了成都低空气象台、上海低空气象创新示范区等;机制创新方面,上海技术交易所上架交易低空气象专业产品;政策创新体现为中国气象局印发相关意见,探索低空经济气象服务新赛道;技术创新涵盖航路危险天气预报算法、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平台创新以南京低空飞行气象服务保障平台为代表;数据创新包含垂直立体加密观测数据和精细化气象服务产品;产品创新有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32种低空类实况分析产品;设备创新表现为利用城市高层建筑等搭载智能气象观测设备;标准创新则是深圳气象创新研究院制定的146项低空气象数据标准。此外,应用场景、业务流程、市场主体、产业布局等方面也不断创新。

(以上内容根据2025数据要素融合与应用创新峰会嘉宾发言整理而成,未经嘉宾本人审阅。)

请扫码关注数字化经济观察网
责编:左右
参与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