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小学将全覆盖开设AI通识课
自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全市中小学将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3月7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计划从今年起,通过创新培育“京娃”系列智能体、全覆盖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打造一批“助教、助学、助育、助评、助研、助管”应用场景等系列举措,全方位推进人工智能赋能首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将在中小学重点打造首批11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启动培育建设7个“京娃”智能体。市教委介绍,将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五育融合培养体系,助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11个应用场景包括:3个“AI助教”应用场景——智能备课、智能课堂质量监测、智慧作业/命题;3个“AI助学”应用场景——智能错题分析及资源推荐、自主写作批改、外语学习助手;2个“AI助育”应用场景——智慧体育、心理健康助手;1个“AI助评”应用场景——智慧综合素质评价;1个“AI助研”应用场景——智能教师专业发展平台;1个“AI助管”应用场景——智慧校园。
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覆盖小学至高中全学段。学校可以将人工智能课程独立设置,也可以与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融合开展。
其中,小学阶段以体验式课程为主,重在启蒙学生人工智能思维;初中阶段以认知类课程为主,重在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赋能自身学习和生活;高中阶段以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为主,重在强化学生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各学段人工智能课程注重有机衔接,全过程浸润人工智能伦理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稳妥、审慎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
北京市教委鼓励有条件的区和学校建设学生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开发人工智能高端科研实验课程。开展人工智能等主题的夏(冬)令营,探索高校与中学合作开展人工智能人才培育模式。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社会资源单位面向中小学生开放人工智能实验室、体验馆、综合展厅、科技馆、博物馆等资源,建设中小学校外人工智能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验、学习、探究和实践,提高利用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和综合能力。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北京市先后发布了突出顶层设计的《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以及规范学校使用的《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此次出台的《工作方案》,则是聚焦‘培养人’的关键环节。”
《工作方案》指出,北京市将围绕AI“助教、助学、助育、助评、助研、助管”六大核心领域,探索AI赋能构建具有首都特点的场景式、浸润式、融合式实践育人体系,推动“五育”并举、立德树人迈出新步伐。
在此之前,北京已在6所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25所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应用试点学校、91所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校开展试点,围绕AI(人工智能)“助教、助学、助育、助评、助研、助管”6大核心领域,探索AI应用场景全面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