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君浩:智能时代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在2024年第二期《未来公开课》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褚君浩以《智能时代与科学精神的培养》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他向大众科普智能时代的到来,分享个人成长经历,强调科学精神在智能时代的重要性。
以下为演讲全文
非常荣幸跟大家做个交流,我想我今天交流的主题,是《智能时代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第一次工业革命其实是这个蒸汽机,那么由于蒸汽机的发明,所以我们牛车、马车、帆船,都变成了拖拉机、火车头、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气化,其实它主要就是从实验室里面开始的。实验室里面我们都知道,有电磁感应电流,当我们如果说把一个磁铁去靠近一个线圈,这个线圈里面就会有感应电流产生。把这个磁铁离开这个线圈,也会有感应声电流产生,那么这也是一个科学现象。
但是这个科学现象什么样子能够做到有用?怎么能够把产生的电流把它拿出来?这就涉及技术发明了,是吧?所以当时科学家也很聪明,就把这个原来是线圈固定、磁铁在运动,他变变,把磁场固定,而线圈,这个导线的这个磁铁固定,而线圈在里面转动。这有一个时期,就把电引出来了,那就是发电机。
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信息化。那我们有科学方面,有原子物理、量子力学、固体物理,是吧?促进我们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光学技术的发展。
那么我们说,接下来也许可能会有第四次工业革命,那么第四次工业革命推动力是什么?首先是能源环境凸显,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北冰洋可以去旅游,为什么?北冰洋的冰都化掉变成水了,所以上个世纪以来,温度上升、人口增加、二氧化碳,都是指数级的上升。如果格陵兰岛上面的冰全部化掉,海平面要上升7.2米。那么上升7.2米是什么概念呢?我们的上海到南京都浸在水里面;山东变成两个岛。所以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环境问题,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是第一个驱动力。
第二个驱动就是人类不断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第三个驱动力就是我们现在信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条件,是吧?我们数字化发展成大数据,程序化发展到智能化,对吧?都在不断地发展。
所以如果说我们第四次工业革命发生,如果也要用什么化来说,那就智能化。就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化,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化,第四次工业革命就可能是智能化。也就是把智慧融入一个物理的实体系统里面去,把人工智能融入一个物理世界里面去,那么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科学与技术交叉推动。
那么智能化的时代最核心的就是有好多智能化的系统,那么怎么是一个智能化的系统呢?有一次我看同济大学他们做了一个机器人,这个机器人是守球门的,它能够看得见球,说明它像人一样有五官,它能够动态感知;它能够分析这个球怎么过来,相当于有人一样,有大脑,能够思考;第三个,它把球能够自动地把它扑倒,说明它有自动反应。
所以一个智能化的系统里面一定有三大系统,有动态感知,像五官一样,靠传感器;有智慧识别,相当于大脑分析思考和大数据物理模型;有自动反应,相当于人有肢体,它靠算法、靠共知,是吧。那么智能化的系统在人工智能、智慧地球、智慧这个地球、智慧城市、人形机器人,都有非常大的这个应用的范围,是吧?
那当然现在智能时代,它有一些技术态势,它的技术态势由智能化分布式能源系统、低碳的技术、能源互联网、智能化复杂体系、人工智能、智慧城市,ChatGPT说了,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制造技术、先进材料、智能化提升传统工业、智能化诊断修复技术、智慧健康,包括现在脑机接口,AI for science,AI融入物理世界,science for AI。所以这个里面涉及多学科的支撑、多领域的应用、多方向的延展,它的核心就是数字化、智能化。
那么智能化的系统有两大应用的场景,一个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下棋机器人、手术机器人、聊天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还有个应用的分类,智慧地球,智慧的空天海地一体化、智慧能源、智慧城市、智慧工业园区。
里面有两个核心技术,一个是实时感知传感器芯片;另外一个就是智慧分析技术,模型分析、大数据分析。当然可以把这两个技术把它集成到一起,那就是智能芯片。传感器是根据我们的科学研究的规律,我们科学上面就发现什么呢?物质的不同运动形态,光、声、热、电池,包括生命运动,都是互相能够转换的。那么利用这种转换的规律,我们就可以发明多种传感器。
现在把这样的技术用在月亮上,月亮上有嫦娥3号、有嫦娥4号,在月亮的表面去获得月亮表面的光谱,就知道月亮表面的那些颜色到底是什么成分。这样的技术在火星的表面也在做。现在在月亮的正面,有嫦娥3号。在月亮的背面,有嫦娥4号。月亮的背面,现在人还没去过,就是中国的嫦娥4号在月亮的背面。所以现在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已经是在国际处在这个第一梯队的水平。
现在红外探测应用非常广泛,对地观察“透明地球”,大气、海洋、陆地都可以进行探测,航天工程、深空锻造、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小行星、太阳系等。在地球上面人工智能、智慧地球、红外热像环境监测、红外的军事应用成分分析、医疗成像、无人机等多方面的应用都要红外技术,这个核心技术。
当然这里面,需要用不同的半导体材料来制备红外探测器。一种材料制备一种探测器,不同的波段用不同的材料来制备它的红外探测器,这有好多科学规律。所以我们要掌握材料技术,要掌握器件结构,要掌握物理模型。工艺要优化,工程要把它实现。
我们智能时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特别需要优秀的人才。要解决国家重大的需求,科学前沿的问题,要实现科技的创新,特别需要创新型的人才,需要科学家、工程师、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对于学生来说,需要掌握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还要相关领域的知识。而且要善于思维,善于提问,善于观察世界。要具备很强的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要具备很强的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尤其现在人工智能发展很快,我们要能够学习新的知识,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把人工智能这些新的技术跟我们所研究的具体领域结合起来。所以现在也特别需要培养科学精神。
我小时候念书,小学成绩不太好,都是4分为主,自然5分,但写字画图不好,都是3分。有一次我的中学徐汇中学,叫我去写几个字,“东西汇通,古今传承”,我写了好多遍,拿出几张纸都给校长,说这两张纸还可以,挑一张吧。他们把它刻在墙上了。我那个时候就在想,“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所以年轻人小时一定要很努力,不能到老了就不能用了。
我记得到初中二年级,我突然对数学感兴趣了,工科都很好。初三转到另外一个学校,到徐汇中学。因为初二下学期功课变好了,徐汇中学的老师在班级里面表扬我,其实我人不在班级里。他说我们要转来一个同学,怎么好,其他的同学就告诉我了,我非常激动、非常高兴,我深深地感到表扬为主,激发成绩。
我从初三以后,看好多书,看《天文学相对那个ABC原子物理学》、《分子物理学》、《绝对微分学》、《科学家奋斗史话》、《居里夫人讲科学与社会》、《从近代物理学的观点看宇宙》、《眼前预探宇宙》等等,非常勤奋,很着急。
当时我记得有三顿中饭,把饭钱省下来,我去买了两本分子物理学的书,还做好多笔记。笔记里面的内容就是三种类型,一种是励志的,一类是鸡汤型的,一类是思考型的。
励志型的大概就是有一个外国人说我们中国在科学上不会有成就,我就发表感想了,在笔记里面写这个是不可容忍的,这是三座大山压迫而制的,我们要继承前人刻苦勤劳勇敢,取得科学上的伟大成就,要奋发图强,这就励志了。
还有一些鸡汤型的,比如伟大作品的产生,有赖于人与山为林,整天布满于喧闹的街市,却难以有所成。
还思考一些问题,还写论文,寄到《物理学报》,退回来。还发一些感想,看到我们学的功课里面都是外国人的定理,怎么没有中国人的定理?伦次定理、焦耳定理,我感觉认为我们中国人那么多,也应该在科学上要有贡献,把这些感想都写在我的学习日记里面。
在大学里面,我记得有一次写黑板报上写一篇文章,叫《勤奋加智慧等于力量》,署名叫“坦牛”。人家说什么意思?我说在平坦的田野上,像牛一样勤奋地工作。心里面怎么想呢?爱因斯坦、牛顿有一种科学家的情结,想当科学家。
后来大学毕业到中学当老师,也很努力,干一行爱一行,我请拖拉机手把手扶拖拉机开到学校里面来,手扶拖拉机有静力学、杠杆原理,开起来有运动学、动力学,里面内燃机里面有热力学。
我在中学,有老师还写好多科普的文章写科普的书,还要技术,根据自己的兴趣做研究,到上海图书馆去查文献。还跟我的一些同学,当时我们一些科技爱好者,还研究基本粒子,当时上海有个基本粒子谜小组,还发表论文。
后来到1978年,我就考到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去做研究生了。当时考研究生,我记得很清楚,要考半导体物理学,但是大学里面上课的时候没有上这门课,我就自修的。但是我大学里面普通物理学特好,理学特好。我自修这门课,做笔记推到公社,考的时候考到90分第二名,我就到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去当研究生去了。所以打好基础非常重要,要培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以后我就跟汤定元先生研究窄禁带半导体碲镉汞,而窄禁带半导体碲镉汞是红外探测器最好的材料,一直到现在为止也都是。
在这样的研究中间,汤定元先生很有远见,因为当时有好多材料,其他一些材料是不是也能够做红外探测器好材料呢?大家还有些看法不一样。但是汤定元先生就看中了碲镉汞这样一个材料,所以我就跟汤定元先生一直研究窄禁带半导体,做了好多研究,发表了好多论文,对窄禁带半导体碲镉汞的基本的物理性能,从光电跃迁到它的各种光学性质、电学性质、晶镉振动的现象、二维电磁器等,做了好多的研究,发表了好多论文,所以在国际上有影响。所以国际上有一本最著名的科学手册,叫《LB手册》,它的题目就是《科学技术中的数据与函数关系》,它每隔10年-15年,邀请世界上有影响的科学家来修订一次,我就是做这个职业,我就负责含汞化合物,也就是国际上面所有的含汞化合物的论文,它所得到的结果能不能写到这本书里面去?那是由我来写的。为什么?因为我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发表了好多有价值的论文,所以国际上就有影响。
我们在这个领域,在国际上就有一席之地。而且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推动材料器件的研究,碲镉汞红外探测器,实现它在风云卫星上的应用,实现在空天探测上的应用。
我感到要调动内生动力,要表扬为主、激发成绩、积极思考,而且要培养科学的兴趣,如饥如渴地读书。要发挥发展特长,而且要树立远大的志向目标,努力、坚持不懈,而且要融入时代的潮流,与科技的发展共成长,培训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有好多方面,首先是遵循客观的规律,然后要修炼内在的素质,要勤奋、好奇、渐进、远志,要凝聚驱动的力量。这个驱动的力量非常核心的是兴趣的驱动、智能的驱动,还有成就感的驱动。另外要培养奋斗的精神,勇于解决疑难的问题。要培养杰出的精神,积极求进、一丝不苟。当然还要培养合作的精神,合作共赢。
现在中国GDP总量全世界第二,但是人均还是很低,所以要辩证地来看问题,既看到我们发展好的一面,也要看到我们发展不够的一面。我们现在论文很多,论文现在全世界第一,现在科技人才也很多,科技人才辈出,成果累累,文章专利数量世界领先,成果奖项数量、质量都提升,还有国内人才计划。但是我们原创成果、专利转化、杰出人才、能工巧匠还有待提升,还有一些“卡脖子”的问题有待解决。
所以我们现在特别要做一些思考。比如有一次我看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为什么他们会成功?我当时就想了这四点,一个是循规机制,第二是勤奋踏实,第三是有兴趣、有责任,第四是奋斗合作。这样的成功四要素。
上次我看我们这个空间站,他们到空间站外面来看地球,他们看到地球在天上飘,人类地球好不容易,也很孤独。当时我就想两点,一点,你看我们中国空间站上去了,但我们科技创新的制高点。第二点我们要建设人类美好的家园。然后再一想我们空间站怎么能够上去呢?也是成功四要素,循规机制、勤奋特策、兴趣责任、奋斗合作。
这次嫦娥三号到天上去,下降的时候,激光雷达就发现地面不平,它就移动了25米,实现了。
木子号卫星到天上去,把两个纠缠光子放到两个地方,很远。难度也很难,相当于你升飞机,要把两个硬币一个放到上海的储物箱,一个放到北京的储物箱,也成功了。但这些成功例子在什么呢?也是循规机制、勤奋踏实、兴趣责任、奋斗合作。
所以我们现在要总结这些成功的经验,要看到我们现在好多发展好的方面,比如三个特斯拉的核磁共振也做得很好,都是我们自己的技术,国产的替代,医疗器械很好,也是成功的四要素。
所以我们要有科学的精神,勤奋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古人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李白小时候不用功,有时候他到山下看到一个老太太,铁杵磨成针,他很感动,回去就刻苦用功,后来成大事了。
有一次我到少林寺参观,看到少林寺的地,练功房这个地都凹进去了。怎么会凹进去的呢?他们说是因为练功的事,这个脚蹬地,把这个地都蹬凹进去了。
有一次看阅兵仪式,队伍很整齐,后来我知道他们练的时候头上放块砖,领子上面有这个针放在这里,保持很正。也是非常艰辛地努力,最后他们很整齐。
也就说明了我们要取得进步,要取得成功,要取得成果,一定要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是吧。
而且我们要有好奇心,不仅仅是我们去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跟奥秘。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是那样?我们要有好奇心。而且应用规律的时候,也要有好奇心,为什么这样做是行的?为什么不能那样做?你能够做得更好吗?我们好奇心能够驱动我们的工作。
要培养好奇心驱动下的创新能力、多维思考的能力、提问质疑的能力、想象思考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踏实坚持的能力。不仅仅我们要得到知识,通过得到知识,我们要掌握经验、积累经验,还要有创意。那么年轻人是最富于创造力的,思维敏锐,敢疑敢问,不墨守成规。我们历史上面好多得诺贝尔奖的人,都是年轻的时候的工作。我也让我的学生去统计了一下,这个得诺贝尔奖的好多都是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的工作,有好多是博士论文的工作,或者是博士论文工作的继续,最后得诺贝尔奖了,所以年轻人,尤其在现在这个时候,特别重视科技创新,要好好地抓紧这个时机。通过科技创新,来促进技术的发展,来推动我们产业的应用。
爱因斯坦,布尔,都是年轻人,他们三十几岁得诺贝尔奖的。布拉格,海森堡等等都是。希望我们能够,有一种培养科学的素养,善于发现的眼睛,扎实的基础知识,浓厚的研究兴趣,出众的动手能力,要有坚韧的做事的态度。
当然我们还要有极致精神、工匠精神。有一次我看微信上面有个视频,它说有两个轴承,一个德国做的,一个中国做的。德国做的这个轴承,转了就不停。中国轴承呢,能够转,也能用,但是就没有德国轴承的好,对吧。所以要工匠精神,追究极致。
最近我知道有一种眼科手术,玻璃体切除,玻璃体里面需要抽出来,那个针也是进口的,中国呢也做不好,做出来质量差。所以我们不仅要做得出,还要做到最好,要有工匠精神,追求极致、精益求精。
做到其次就要掌握背后的道,要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古人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所以我们技术背后的规律,一定要很好地掌握。
科技创新还是有它的规律的,一般都是做实验,发现规律以后做推论,做了推论以后去再做实验,检查对不对?如果对了,就好了。如果不对怎么办呢?修改这个假设。等到一直做到对了以后,就有规律、有公式、有理论,就可以建立模型,积累了知识。
建立了模型要去推动技术工程的应用,积累了知识要科学传播。所以实践跟思维特别重要。
我们现在要培养科技创新的素质,科技创新有好多素质,我觉得勤奋、好奇、渐进、远志这八个字特别重要。当然我们科学研究、技术研究,它还有它的特点,科技创新,有灵感的瞬间性、方式的随意性、路径的不确定性。但是条件就是实实在在思考,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一直在你脑子里面思考,什么时候灵感就出来了,所以我们要自由畅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要勇于实践、勤于实践、善于实践。在思考和实践中,来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
我办公室有副对联,叫“勤奋好学,追求科学真理”,它是渐进实现创新跨越,我想这个对联才是蛮有意思的,也和大家共勉。
所以我对于年纪轻人,我们要培育非常的潜能,那么培育非常的潜能还是有它的一定的这个规律的。我们要练就健康的体魄,要攫取外界的养料,要修炼内在的素质,要凝聚驱动的力量,要融入时代的潮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