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辽宁黑龙江江西四省工信系统工作思路前瞻

中国电子报 中国电子报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产业现代化水平加快提升。技术创新矩阵加快构建,完善创新平台梯次培育体系,新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培育)20户,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46户。

编者按:今年以来,全国工信系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工业经济回升向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地锚定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一关键任务,加力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工业经济总体呈现向好态势。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中国电子报》特约请山西、辽宁、黑龙江、江西等地方工信主管部门撰稿,总结2024年重点工作,畅谈2025年工作思路,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车轮锻造车间

2024年,山西省工信系统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纲领,聚焦制造业振兴升级主攻方向,大力实施“1231”制造业振兴升级计划,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构建体现山西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4年重点工作

(一)打出政策服务“组合拳”,全力以赴稳住工业经济大盘。加强运行监测调度,常态化开展入企服务,省市县三级分级、分层、分类开展入企服务,累计服务1000余户企业,推动解决问题676个。加力实施惠企政策,全面落实国家“两重”“两新”战略部署,深入开展制造业领域设备更新,6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持,省级技改资金四批支持168项设备更新项目。充分发挥技改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投资262亿元。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全年重点推进的100个标杆项目开工率超过90%,完成投资322亿元。1—10月,全省工业投资增长7.6%,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52.9%。梯度培育优质中小企业,推动849户中小企业成为创新型中小企业,626户中小企业成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二)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传统优势产业潜力进一步释放,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全省炼铁、炼钢先进产能占比分别提升至64.3%和62.3%,焦炉煤气化产加工利用率达到63.1%。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一批新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一批重大项目投产建设,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保持两位数增长。未来产业进一步向实迈进,高速飞车完成全尺寸试验线一期项目验收,高纯氢年产能提升至4万吨/年,初步形成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

(三)统筹推动产业平台建设,产业协作水平进一步提升。重点产业链加快提质升级,构建形成37户链主企业牵引,744户产业链链上企业、226户专精特新企业“雁形”协同发展模式。1—11月,省级重点产业链营收突破6400亿元,同比增长16%。特色专业镇加快提质扩量,成功举办第二届山西特色专业镇投资贸易博览会,新建各类专业镇公共服务平台33个。1—11月,省级特色专业镇营收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12.9%。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提能增效,新培育1个国家级、3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创建13个省级消费品特色园区。

(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产业现代化水平加快提升。技术创新矩阵加快构建,完善创新平台梯次培育体系,新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培育)20户,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46户。数智赋能成效显著,累计建成5G基站10.8万个,全省在用在建算力中心设计机架规模达到101.2万,综合算力指数全国第八。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全省两化融合贯标达标企业突破1000户,两化融合发展指数提升至88.8.大力推动智能制造,3个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绿色转型加快推进,布局实施20个重点节能改造项目,前三季度规上工业能耗强度同比下降2.6%。21个绿色工厂列入国家绿色制造公示名单,新培育省级绿色工厂38个,17户绿色工厂获得A级“企业绿码”。

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山西省工信系统将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工作要求,聚焦新型工业化和制造业振兴升级主攻方向,坚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强工业稳增长促投资为基础,以重点产业链、特色专业镇、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平台,以融合创新、数智赋能、绿色转型为路径,以企业扩量提质为关键,加快构建体现山西特色优势、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一)坚持盘活存量和做优增量并举,促进工业稳产增效。完善调度机制稳定工业增长,出台促进工业稳增长若干措施,推动182户龙头企业提效增益。坚持固本育新打造新增长极,聚焦转型主攻方向和新增长点,项目化、清单化推动300个增长点项目投产达效。争取与工信部共办产业转移活动,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抓牢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动态更新储备、拟建、在建三个项目库,建立制造业重大项目投资保障机制,重点推进投资额50亿元以上的标杆项目,力争全年制造业投资增速达到8%。

(二)坚持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并行,加快推动产业转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争培育10户以上标杆示范企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聚焦龙头培育、链条延伸、产业升级,做大做强现代煤化工、电子信息制造、通用航空、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产业,推动太重液压挖掘机项目产能释放,力争中煤平朔煤基烯烃、吉利晋中基地生产线改造等项目开工投产。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推进绿氢绿醇一体化项目建设,加强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推动阳泉打造智能网联车路云一体化试点,促进人源胶原蛋白等大健康产品规模化发展,推动T1000碳纤维、铜基3D打印等先进材料批量化生产。

(三)坚持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并重,构建产业发展生态。以强化载体支撑为核心培优产业集群,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行动,大力发展先进材料、高端装备、新兴数字等重点产业集群。以建强链主企业为抓手提升产业链发展能级,建立链主评价动态调整机制,实施“一链一策”激励引导,全面推广“政府+链主+园区”招商模式,推动主导产业“链式集群”发展,省级重点产业链营收突破8000亿元。以培育百亿名镇为牵引做大专业镇规模,持续办好专业镇投资贸易博览会,实施专业镇动态管理,打造1个300亿级、3个100级专业镇,8个10亿级龙头企业,省级专业镇主导产业营收增长10%。以战略规划引导为重点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动态更新工业类开发区主导产业目录,引导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抢位+错位”发展新质生产力。

(四)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和“数字+绿色”赋能并跑,提升产业发展素质。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统筹推进产业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布局和科技成果转化,实施5个以上“揭榜挂帅”项目,新培育2~3个共性技术平台和30个企业技术中心,在重点领域布局8~10个中试平台。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积极打造智能煤流监控、智能巡检机器人等应用场景,以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智改数转,加快推动信息基础设施迭代升级,促进算力中心由通算向智算、超算转型,力争全省智能算力占比超过35%。“点线面”同步发力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点”上聚焦重点企业,打造5个数字化转型标杆,新创建30户智能工厂;“线”上聚焦16条重点产业链,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面”上聚焦重点园区和开发区,探索数字化整体提升路径。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探索碳足迹管理。实施工业节能降碳行动,梯次培育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新创建30个国家级绿色工厂。

(五)坚持政策供给和主体引育并进,培优产业发展环境。用足用好政策工具包,组建制造业振兴升级专项基金,构建“产业+金融”协同合作机制,引导各类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精准流向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打造优质企业矩阵,新培育300户专精特新企业。深化精准招商,主动对接头部企业,吸引一批大企业、好项目“落晋生根”。

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 构建具有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

通用技术沈阳机床钣金焊接自动线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辽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这一年,全省工业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持续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

2024年工作进展

攻坚之年,全省工业经济实现平稳增长。面对市场疲软、部分产业产能过剩、重点企业集中检修等不利因素,辽宁省工业战线坚持尽锐出战、守住阵地,创造性实施“基点管理”,一手抓运行,通过强化监测调度、加强要素保障、实施“小升规”、下发稳增长奖励资金、扶持废钢产业等举措,特别是抓好“稳油稳钢稳车”,加强与中石油、鞍钢等央企合作,支持华晨宝马等重点车企稳产增产,抢回产值650亿元左右。一手抓投资,在推动华锦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等重大项目顺利建设的同时,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以化工领域为“小切口”,统筹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沈阳、大连入选全国20个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数量居全国首位。通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1—11月,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4.9%,高于全国5.4个百分点。

攻坚之年,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坚持把建设4个万亿元级产业基地和22个重点产业集群作为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的重要抓手,装备制造业向高新突破,大船集团全球最大B型LNG燃料舱集装箱船等“大国重器”取得突破;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向下游延伸,中石油“减油增化、减油增特”部分项目建成投产;冶金新材料产业向精深拓展,鞍钢低碳冶金攻关项目列入全国3个低碳冶金技术攻关项目之一;消费品工业向优质特色发力,18项产品获评工信部2024年度十大类纺织创新产品,新获批药品和第三类医疗器械43个。高端装备、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现代优质特色消费品营收占比分别较去年提高1.6个、1.6个、1.5个和1.3个百分点。22个产业集群实现营收占全省规上工业约61%,今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营收占22个集群比重首次超过1/3.3个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增数量居全国第二位。

攻坚之年,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围绕高性能膜及膜材料、钛产业等领域累计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942家,525户企业的605项创新产品得到推广应用,辽宁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形成成熟中试模式,沈阳德生基因工程和蛋白质药物中试基地项目建成投产。加快突破产业创新揭榜攻关任务,辽河油田建成世界首座电热熔盐储能注汽试验站,三一重装多动力耦合电动矿用车有效解决国产大型矿车动力“卡脖子”问题。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79项优质产品工艺入选工信部产业基础再造“揭榜挂帅”榜单。

攻坚之年,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双螺旋”发展。加快数字化转型,新增省级5G工厂25个、“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12个、工业互联网平台17家,12个项目获评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2024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影响力持续提升,沈阳入选全国首批10个“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盘锦入选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全省规上工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两个数字化转型核心指标分别达到64.8%和82.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大连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获评工信部无废园区典型案例,大连中国移动数据中心获评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绿电交易量国家电网营业区排名第二位,50家企业入选工信部废钢准入条件企业,居全国第七位。

攻坚之年,中小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92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3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8个。培育6家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锦州太和区特种合金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修订《辽宁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培育126家优质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开展“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支持136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获得流动贷款贴息补助,撬动资金40.48亿元。举办“工业互联网+精益生产”专题论坛等活动,企业精益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2025年重点工作

2025年是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决战之年,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辽宁工业战线将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新型工业化这一关键任务,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以改革举措、创新思维、决胜姿态,抓好稳增长、调结构、强作风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十四五”各项目标任务,谋划好“十五五”,加快构建具有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以赴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辽宁力量。

决战决胜,全力夯实工业基本盘。稳定工业运行,深化“基点管理”,抓好稳油稳钢稳车,紧盯重点企业,组织产需、产销、产融对接,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支持有边际效益和盈利的产品全力生产。扩大工业有效投资,谋划一批新质生产力等高质量项目,抓好项目跟踪推进和服务保障,积极争取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等政策支持。

决战决胜,全力打造万亿元级产业基地。推进动力电池等产业链布局,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推进鞍钢鲅鱼圈二期等项目,加快钢铁行业向沿海布局;推进中石油在辽项目,加快石化行业“减油增化、减油增特”;实施“三品”专项行动等,加快消费品行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

决战决胜,全力建设重点产业集群。围绕22个重点集群,提升链群融合水平,推动航空航天、船舶海工等重点优势集群建设,推广航空动力产业园建设模式,提高本地配套率和成果转化率。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群和应用案例集合等,打造一批省级数字化转型、新型技改试点城市、工业强县、单项冠军县和消费品工业特色镇。

决战决胜,全力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进延链补链强链重点项目,支持标志性产品攻关。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推进工业“六基”项目建设,组织工业母机等协同研制,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实施“基石计划”,推进国家重点铁矿项目开发建设,提高铁矿资源战略保障能力。

决战决胜,全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围绕高端化,打造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开展重大技术创新验证及中试熟化,加快创新研发及产业化。围绕智能化,扩大“5G+工业互联网”、“星火·链网”、标识解析等应用规模,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以工业设计赋能企业转型升级;围绕绿色化,建设绿色工厂等绿色制造单位,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提升能源利用水平,促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

决战决胜,全力加快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优质企业。实施“小升规”,不断扩大规上工业企业规模。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引导银行开发创新金融产品,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推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推广精益管理方式,组织对标游学等活动,推进“精益管理+数字化”。

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稳增长调结构育动能 加大力度推进新型工业化

恒丰纸业智慧工厂应用MR混合现实技术

今年以来,黑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要求,坚持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创新,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内生活力,找准方位,明确定位,精准发力,全力推动工业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

2024年重点工作

产业结构呈现积极变化。坚定不移推进工业经济稳增长,1—11月,全省制造业增速2.0%;“4567”重点产业量质齐升,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同比分别提高0.3个和0.5个百分点;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6.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1个百分点,连续11个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新质生产力稳步培育。召开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和未来产业孵化加速计划。1—11月,6个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5%。“哈尔滨航空集群”“绥哈大齐生物制造集群”晋级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思哲睿手术机器人成为国内领军企业。8个项目入围工信部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项目,数量列东北三省一区首位。

传统产业加速转型。深入实施千企技改专项行动,推动设备更新。1—11月,开工设备更新项目430个,更新设备36257台(套),累计完成投资101.3亿元,两批次178个项目进入工信部技改再贷款白名单。组建全省工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推进数字化转型系列活动13个市地全覆盖。新认定省级数字化车间51个、智能工厂5个。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发展,新认定省级绿色工厂70户,3户企业入选2024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名单,数量在东北三省最多。

维护产业安全作用凸显。加力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大科学装置哈工大“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建成投用。中国一重3000吨级超级浆态床锻焊加氢反应器刷新世界纪录。成功承办全国农机装备补短板暨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发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和首版次软件55项。

招商合作成效显著。成功举办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黑龙江),签约项目172个、签约额2565.6亿元。推进与长三角、珠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对接,签约招商项目326个、签约额3393.9亿元,248个项目开工建设、开工率76.1%。推动国内检验检测头部企业易瑞生物国家级试验平台、大湾区人工智能数字产业联盟AI产业加速器平台落户哈尔滨新区。

服务企业精准有效。推进中小企业梯度成长,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501户,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05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1户、国家和省级单项冠军企业112户。发挥包联企业机制作用,实现重点企业应包尽包,企业获得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推进黑龙江高质量可持续振兴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黑龙江省将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聚焦稳增长、调结构、育动能,持续完善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政策体系、产业体系、服务体系,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打造新质生产力新赛道,推动工业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黑龙江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聚焦新型工业化加力推动稳增长。一是加强运行监测调度。聚焦重点地区、行业、企业、项目,按月开展运行分析,深入研究工业运行态势。聚焦短板弱项,组织开展针对性精准调度,细化完善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重点措施,全力推动工业增速加快回升向好。二是强化规上企业培育。围绕重点临规企业和有望投产入规项目加大培育力度,按月跟踪监测临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确保达标企业、项目及时入规。三是分级包保重点企业。统筹发挥省市县三级工业专班、产业专班、包联机制等各方资源力量,深入推进实施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包保全覆盖。

聚焦新型工业化加力推动调结构。一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加快上云用数、智改数转,分市(地)、分行业遴选数字化转型示范标杆和优秀实践案例,争取更大范围示范推广,带动更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实施工业绿色化发展行动,持续开展节能降碳行动,完善以绿色工厂为核心单元,国家、省、市三级“纵向联动”,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横向带动”的绿色制造标杆培育新机制,试点建设“零碳工厂”。二是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新型工业化的新支柱、新赛道,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加快培育骨干企业,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新兴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提质扩量。三是加速孵化培育未来产业。深入实施未来产业孵化加速计划,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空间、未来能源和未来健康等6个方向18个重点领域,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攻关和标志性产品“揭榜挂帅”,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聚焦新型工业化加力推动育动能。一是抓牢项目育动能。围绕“4567”重点产业,重点谋划一批支撑重大生产力布局的重大工程项目、一批打基础增后劲重点项目、一批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改造项目,推进建设一批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二是强化创新育动能。着眼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重点培育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中试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在本地产业化。完善用好首台(套)首批次等政策,推进企业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围绕人工智能、新能源与储能、商业航天、机器人等领域,以企业为主体构建政产学研用创新体系。三是开放招商育动能。办好第七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着力引进一批新材料产业战略投资。四是壮大中小企业育动能。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建立中小企业培育库,集中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优化领导干部包联企业制度,完善服务企业“快速通道”和解决问题“绿色通道”机制。

聚焦新型工业化加力推动防风险。一是维护产业安全。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拉长长板、锻造新板,提高先进制造业水平。推动建好建强国家重型装备生产制造基地,继续打造更多“大国重器”,带动提升制造业投入比重。二是强化安全生产。切实加强民爆行业安全监管和行业安全管理,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大力推广“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应用建设,提升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三是抓好应急保供。统筹发展和安全,确保在各种突发应急情况下第一时间保障相关产品供给。培育壮大安全应急产业。四是提升履职能力。发挥工业经济发展专班和牵头重点产业工作专班机制作用,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凝聚省市县各方合力真抓实干,奋力开创新型工业化新局面。

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聚力建设制造业强省 奋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新成效

江西江铜华东电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化生产线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江西省工信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和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定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深化落实全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为主要抓手,以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为重点,全力以赴拼经济、促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制造业强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1—11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高于全国平均2.7个百分点。

2024年重点工作成效

一是工业运行平稳。出台工业稳增长、企业上规模上水平等政策举措,开展专项式、穿透式研判分析,确保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十百千万”工程,积极把握“两重”“两新”政策机遇,加强全流程要素服务保障,全力推动重点项目早建成、早见效。截至10月底,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1.4%,工业技改投资增长8.3%,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为36.2%,拉动工业投资增长3.1个百分点。出台《关于深化实施“1269”行动计划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方案》,在省级层面部署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全省工业发展预期和政策导向。

二是产业链式集群。细化落实“1269”行动计划,印发“1+12”年度工作要点,制定关键技术攻关、重点项目建设、优质企业培育、产业集群建设、重大活动等5个清单,建立省落实“1269”行动计划工作例会制度,研究出台系列支持制造业稳定发展的政策举措。出台锂电新能源产业链高质量发展10条、特色装备制造业发展指导意见。研究制定未来产业培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聚焦六大重点领域前瞻布局。出台《江西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管理办法》,开展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新增9个先进制造业集群。铜基新材料、航空等两个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是动能接续提升。发布《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评价指南》地方标准,推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计划和“11条”支持政策。江西成为全国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省、数字化供应链贯标试点省和“一图四清单”试点省,九江入选第二批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组建先进铜功能材料、先进光伏新能源、锂电新能源等三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千项技改、万企升级”行动,出台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实施方案和绿色制造梯度培育管理办法。前三季度,全省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8.4%,优于国家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降幅居全国前列,预计可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目标。

四是高效服务发展。在全国省级层面较早出台《江西省先进制造业促进条例》,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法律保障。梯次培育优质企业群体,遴选第二批链主企业26家、总数达84家。研究制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集成性政策措施,有效期内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首次突破4000家,达4162家。抓实领导挂点、企业特派员等帮扶机制,常态化收集办理企业反映问题,加快督办拖欠企业欠款问题。1—11月,产业链问题收集办理机制收到问题1556个,已办结1530个,办结率98.3%,共化解拖欠企业账款投诉问题380个,化解账款约8.09亿元。

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完成“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编制的重要之年。全省工信系统将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全面落实《关于深化实施“1269”行动计划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方案》为引领,聚力推动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设制造业强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体现江西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新进展、呈现新气象。

一是稳定工业运行。提升企业精准帮扶。全面实施“数转贷”担保费补贴和利息补贴政策,探索设立“1269项目贷”专项融资产品和省级供应链平台。举办物流服务供需对接活动,支持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制造业长期合作,全力以赴帮助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加强运行监测分析。加密对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产品以及实物量、关联指标的监测分析。用好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奖补政策,推动更多存量企业升规和新建投产项目入规。认真谋划开展“十五五”全省工信领域“1+N”规划体系编制。

二是扩大有效投资。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实施产业链项目分类管理,进一步优化重大工业项目“赛马”比拼,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大力推进一批重点项目落地见效。加强项目服务推进。优化实施省级工业发展专项和重创工程,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财政资金支持,强化项目资金要素保障,支持建设一批优质项目,带动一批社会和民间资金投资。提升技改能级水平。积极探索“微技改”“零地技改”“产业链协同技改”“数字化改造”等新技改模式,以设备更新一体推动全方位技改。积极争取国家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

三是推进深化改革。加强产业科技创新。探索加强有组织的技术攻关突破,促进产业链间技术创新协同。聚焦优势产业、新兴特色产业统筹推进建设共性技术平台、中试平台和应用验证平台。推动产业体系升级。完善“一产一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健全分行业发展壮大行动方案。建立健全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机制和工作体系,抓紧落实未来产业培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和推进机制、绿色低碳装备技术和产业发展机制,持续推进“江西绿色制造服务行”,推动产业链群绿色低碳发展。

四是深化数智赋能。持续推动数字化转型。充分用好数转政策资金,大规模推进中小企业数智化转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开展人工智能企业行活动,培育行业人工智能专业大模型。大力开展试点示范。分行业打造一批“数字领航”“小灯塔”“数智工厂”。指导南昌、九江扎实推进国家试点建设。抓好工信部“一图四清单”试点工作,争取“数字工信”平台部省共建试点。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分行业分区域开展数转人才培训,持续完善“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数字化诊所、数字专员”服务体系。

五是强化链群融合。进一步做优做实链长制。完善“链长+”“链主+”工作模式,促进产业链之间资源优化配置。全力推动“1269”行动计划任务落实。优化设置2025年度任务清单,通过“整体调度+专题协调”“现场会+座谈会”等形式,高效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促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建设。遴选打造5个左右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开展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行动,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化服务业融合发展。

六是培育优质企业。加强链主企业培育。实施链主企业培育专项政策,组织开展第三批链主企业申报认定,启动开展2025年链主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活动。支持大企业积极发挥引领支撑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强化中小企业群体建设。完善优质中小企业培育管理实施细则,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质工程。组织开展“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支持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

请扫码关注数字化经济观察网
责编:高蝶
参与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