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征信信息不该被随意查询和收集

人民邮电报 史洪举
可以说,在信息社会和陌生人社会,个人征信信息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更是事关个人人身财产安全的隐私信息。同时,妥善保管个人征信信息事关征信机构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保护征信信息不被随意查询和泄露,既需要个人不轻信贷款广告,不随便“点着玩”,更需要监管部门和征信机构多些责任心和社会良知,最大限度保护征信信息的安全性。

张女士平时经常在手机上看到贷款广告,比如某银行APP或第三方借贷平台的弹窗信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她会点进去查看自己的贷款额度和利息。有时候看额度不高,就直接关了,想换个平台再试试,并未实际申请贷款,但类似操作进行了十多次。近日,她尝试通过三家银行的APP申请消费贷款,但资格审核均未通过。某银行工作人员称,即便没有真正申请贷款,每次点击广告并授权查询额度,都会在征信报告中留下查询记录。多次查询会被银行风控系统认为借款人急需资金,资质较弱,降低贷款审批通过率。

在陌生人社会,个人信用及由此衍生的征信行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公民个人的信贷情况、家庭情况、工作信息、收入高低等征信信息至关重要,算得上是个人的通行证和名片。故对于征信信息理当从严保护,不该任由随便一个机构在未经明确许可的情况下就查询并获取相关信息。

如前所述,征信机构搜集的个人征信信息包含个人的诸多隐私,这些信息不仅关乎个人的经济能力和偿债能力,甚至事关个人人身财产安全。如征信报告中不仅包含贷款情况,还包含工作单位、家庭地址、婚育情况、联系电话等极为私密的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将给被泄露者带来难以消除的影响,甚至有可能被不法分子用于实施量身定制的精准诈骗。

现实生活中,有过贷款经历的人都知道,个人要想到柜台查询征信信息需要持身份证,并进行“刷脸”验证,门槛较高,程序较为复杂。即便是通过云闪付等APP查询个人征信信息,也需要通过人脸识别和手机验证码等程序。之所以设置较为严格和复杂的查询程序,主要就是为了保护这些隐私信息不被随意查询和泄露,让人们获得充分的安全感。

换言之,人们查询自己的征信信息时尚需经过严格复杂的程序,其他机构和个人要想查询某个人的征信信息应当遵循更为严格的程序。但遗憾的是,正像报道所提及的那样,一些银行或信贷机构要想查询或获取个人征信易如反掌。如一些人只是在好奇心驱使下点击了网贷机构的弹窗广告,查询了贷款额度和利息,却在未明确告知,甚至是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信贷机构查询并收集了征信信息。

这显然是对个人信息权和隐私安全的肆意侵犯。因为,浏览弹窗广告者并不知道其背后隐藏着何种陷阱,即便是想查询信贷额度,也不必非要提供征信信息。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在缺乏防范意识的情况下被一些投机取巧的信贷机构打着“查询贷款”额度的旗号骗取了个人授权,信贷机构进而如探囊取物一样轻松获取征信信息。

《征信业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向征信机构查询个人信息的,应当取得信息主体本人的书面同意并约定用途。让人疑惑的是,网络上的征信机构是如何取得征信主体书面同意的,难道就是依靠个人不明确知情和同意情况下的点击几下按钮吗?

可以说,在信息社会和陌生人社会,个人征信信息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更是事关个人人身财产安全的隐私信息。同时,妥善保管个人征信信息事关征信机构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保护征信信息不被随意查询和泄露,既需要个人不轻信贷款广告,不随便“点着玩”,更需要监管部门和征信机构多些责任心和社会良知,最大限度保护征信信息的安全性。

如在互联网时代,理应对有权查询个人征信信息的机构设定一定门槛,避免随便一个机构就可查询个人征信,并设置必要的授权程序,要求通过显著提示、人脸识别、语音告知、短信告知、短信验证码等多种方式尽到提醒义务,取得明确授权,方可进行征信信息的查询和收集,进而充分保护个人征信信息不被过度收集和使用。 (史洪举)

请扫码关注数字化经济观察网
责编:高蝶
参与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