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报告:大模型深度赋能传媒行业,媒体融合也走向智慧融媒

DVBCN中广5G 呢喃
未来,从大模型产业生态构建维度来看,媒体机构可深度参与大模型生态建设,有效应对大模型媒体应用分散探索、缺乏通盘规划、算力不足、技术实力相对落后、资金紧缺等挑战,与其他生态成员协力建设媒体融合新阵地。

近日,中国新媒体技术展组委会联合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媒体研究院发布了《大模型深度赋能媒体智创融合——中国智能媒体创新发展报告(2023-2024)》。

报告指出,2024年对传媒行业而言是双重关键节点。一方面,我国媒体融合发展已经走过波澜壮阔的十年,主流媒体通过重塑业务链条、优化业务路径,在内容生产能力、资源凝聚能力、服务创新能力等方面显著提升,其间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另一方面,从全球范围看,新技术浪潮席卷全球,媒体智能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异军突起,全球大模型竞争日趋激烈,其在传播领域掀起继互联网兴起后的又一轮重大变革。人工智能技术浪潮给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的

同时,也正成为媒体行业建设“新质生产力”的破题关键所在。

智能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引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重塑世界,成为连接人类与信息、知识与智慧的桥梁。智能媒体不仅仅是技术的产物,它更是文化与价值观的载体。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大潮中,智能媒体正成为推动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国家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并将其作为国家战略加以快速推进。202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强调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探索人工智能发展新模式新路径,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家逐步加强对其治理和安全保障的重视。2023年5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实施算法备案制,促进其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

当前大模型技术及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大模型基座方面、模型人类偏好对齐方面、大模型推理与评价方面、多模态大模型方面以及大模型安全可控方面等。整体而言,目前大模型技术仍然处于初级研究阶段,大模型技术发展必须应对数据质量、算力需求、深度学习框架生态、理论基础、行业应用成熟度、监管体系以及基础理论研究等多方挑战,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模型可解释性、模型机理的研究、与现实世界的可交互性、安全可控、伦理道德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对接下游任务等。未来要实现更强的通用性、鲁棒性和泛化性,人工智能技术必须在上述方面实现升级跨越。

从技术视角来看,大模型技术现阶段已在规模与参数、学习能力、泛化能力以及技术创新等多个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大模型正在转变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设施,有望有效推动人工智能迈向新高度。从产业视角来看,大模型产业是一个多层次、专业化的生态体系包括基础层、模型层、工具层、生态层和应用层。

尽管当下全球范围内大模型投建如火如荼,但如何利用大模型赋能媒体融合,路径尚不明晰。对主流媒体而言,对通用大模型采取“拿来主义”并不可行,打造安全可控的媒体大模型技术底座才是破局之道。大模型赋能全媒体传播应以媒体大模型为技术底座,以核心能力为支点,以业务场景为切入点,以媒体应用创新为落脚点,通过多层次赋能完善主流媒体布局,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对媒体机构而言,大模型首先可对内促进核心业务流程智能化升级,促进“策采编审发评馈管”全链条提质增效。以下重点分析大模型在策划、采编、审校、媒资管理与传播环节的应用。从大模型技术与传媒业务的融合方式来看,可根据人机交互模式演进将其分为问答模式、副驾驶模式与智能体模式。从问答系统到副驾驶模式,再到智能体,标志着人机交互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演进。同时,在传媒行业中,大模型技术应用也将经历从大模型引入行业大模型构建,再到智能体的广泛应用三个阶段,未来大模型基于智能体应用创新有望进一步赋能媒体全流程的内容生产与传播。

大模型强大的多模态、跨模态处理能力,可以让文化产业数字化在“电子化”“信息化”等形式性加工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全环节的数字化变革,将数据信息真正转化为数据要素参与文化生产,进而有效承载数字经济并释放其发展动能。AIGC时代,文化和科技融合将聚焦八大要点,即数据可信、模型机会、替代焦虑、版权困境、内容挖掘、价值衍生、文化治理、监管理念。例如,湖南广电推出基于芒果大模型的A1系列应用,数字人小漾、爱芒导演、AI播报、主持人数字分身等一批虚拟形象活跃在各个平台之中,以“科技之光”放大“文化之美”。

媒体领域AI应用情况

应用案例中,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致力于实现用户的全方位覆盖、传播的全天候延伸和服务的多领域拓展通过其法人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客户端等平台,积极构建以人民日报客户端为核心的移动传播新格局,进一步扩大了人民日报社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在大模型应用方面,新媒体中心广泛与领先技术厂商合作,通过AI技术赋能推出融媒体内容精品,在全国两会报道等重大节点中重磅推出紧扣主题、传播力强、互动性高、网民喜闻乐见的AI融媒体产品。同时将大模型融入“人民日报创作大脑A1+”,升级打造AIGC工具箱,以应对视频生产的高需求与挑战。

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年12月揭牌运行,统筹了技术局、新华网、新媒体中心、中国搜索、新华智云等技术力量。作为媒体领域战略科技创新平台,其围绕推进媒体融合发展、重塑新闻舆论格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新闻生产全流程应用,面向跨媒体大规模感知认知信息分析与推理、人机协同复杂问题分析响应及评估两个方向开展媒体融合生产技术应用基础研究。2023年7月,与博特智能联合推出“新华妙笔”——国内技术领先的公文写作AIGC平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科技强台,紧紧围绕“5G+4K/8K+AI”战略布局,以科技创新助力媒体融合,以前瞻思维主动迎接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时刻保持对前沿科技的嗅觉和敏感度,抓住AI机遇,牵头发起成立“央视听媒体大模型”研发共同体。“央视听媒体大模型”专注视听媒体内容生产,主要具备视频理解能力和视听媒体问答能力、视频理解分析能力、通用生成能力、交互式图像、视频编辑与创作能力以及快速生成数字人主播能力。2023年7月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多家机构成立“中国大模型语料数据联盟”,以科技创新赋能视听产业应用创新。

芒果TV作为湖南广电旗下互联网视频平台,坚持守正创新、科文融合,围绕打造头部数智传播平台,全面实施“跃升计划”“国际APP倍增计划”,积极抢占移动端主阵地。近年来,公司紧跟创新技术前沿,推出多个行业首创的智能媒体产品,包括AI有声剧、交互式小说智选平台、AI角色对话以及AI自动化二创等产品。其“爱芒”是国内首个AI导演,可作为综艺新物种参与到综艺节目录制当中,也可作为生产力工具,辅助内容创作团队日常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智能媒体新趋势

基于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的技术进展和市场动态,AI短剧全网爆火,《英雄》《爱永无终止》《奇幻专卖店》《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等优秀作品吸引了各界关注和热议,凸显AI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巨大潜力。

当前大模型智能体作为前沿探索的焦点,正逐步塑造未来技术与社会交互的新形态。大模型智能体是基于大型预训练语言模型或多模态模型构建的智能系统,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由专家知识、模型、数据与算力四种生产要素组成,能够模拟专家完成任务,通过其领域模型,结合大模型的基础能力,实现类似人类专家的行为和决策。终极形态智能体只需要用户的起始指令和结果反馈,过程中不需要人的介入,其不仅“有脑有嘴能对话”,还能“有手有脚能办事”。

例如智能收视指两方面,利用智能体提供多种功能如实时节目更新、跨屏个性内容化内容推荐等,打造高度定制化、参与性强且易操作的收视新体验。智能节目运营与粉丝管理方面,利用智能体完成互动问答社交媒体管理、粉丝行为分析、虚拟偶像互动等,优化节目内容和推广策略增强粉丝参与感和忠诚度。

对于媒体行业而言,以往媒体机构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采用更侧重于通过内容提质来对外链接用户,通过业务流程智能化来对内赋能,往往不会过多投入内容之外的增值服务与应用。目前少数领先机构已在智能体方向有所探索,但其产品功能还比较简单,远未达到直接面对目标任务,开展自主记忆、推理、规划和执行的能力水平,过程仍需大量人工介入。未来,媒体机构可通过战略规划、技术赋能与应用创新,开拓智能体蓝海市场,探索与用户链接的新形式。智能体应用在交互性、重复性、专业性和自由性的媒体工作场景中均可展现出优势。

随着5G、大数据、大模型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落地,传媒行业进入智能时代,媒体融合也走向智慧融媒。随着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智慧化水平,也为智慧融媒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文化与科技融合涉及主体众多、范围广泛,是一个持续动态、复杂的系统过程。

大模型产业集中体现生态型商业模式的核心思想,倡导不同的商业模式深度融合,各生态成员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为行业数智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媒体机构应践行生态思维,立足自身优势,深度参与大模型产业生态共建。近期主流媒体纷纷成立AI工作室,促进技术与内容、创意与数据的深度结合。

未来,从大模型产业生态构建维度来看,媒体机构可深度参与大模型生态建设,有效应对大模型媒体应用分散探索、缺乏通盘规划、算力不足、技术实力相对落后、资金紧缺等挑战,与其他生态成员协力建设媒体融合新阵地。

请扫码关注数字化经济观察网
责编:高蝶
参与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