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天佑:工业智能如何破局?
如今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工业智能系统的研发带来了新的契机。工业智能系统应该如何研发?10月28日,在2024新浪新闻搜索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柴天佑发表了关于工业智能发展的几点意见。
工业智能的发展是在对传统工业系统的反思和改进中不断推进的。柴天佑院士指出,传统的工业自动化与信息化系统存在不少缺陷。例如,常见的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过程控制系统(PCS)三层企业信息化结构,在实际应用中无法实现制造企业全局优化和个性定制高效化。
这意味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无法根据自身的特殊需求和实时情况,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最优的调整和安排。同时,复杂工况与关键工艺参数的感知与识别,以及生产全流程的运行决策与控制,往往依赖于人工的经验和知识。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由于人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容易出现错误,从而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就像在一些传统的制造业中,工人凭借经验来判断生产是否正常,对于一些细微的变化可能无法及时察觉,进而导致生产问题的积累。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企业综合自动化与智能化系统开始受到关注。这种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它包含了物理系统、优秀知识工作者以及制造流程等多个关键要素。它具备强大的功能,如管理与决策、认知学习、分析决策等,并且拥有自己的知识库,就像一个拥有智慧大脑的系统。
通过智能感知与学习,它能够对生产过程中的工况进行准确识别,从而为生产提供更精准的控制和决策支持。例如,在某些先进的制造企业中,智能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生产线上的各种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学习,自动调整生产参数,优化生产流程,最终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柴天佑院士指出,工业人工智能是工业智能算法的基础。虽然对工业人工智能的界定并不明确且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但是目前工业人工智能的核心目标是,针对产品与工艺设计、经营管理与决策、制造流程运行管理与控制等工业生产活动中目前只能依靠人的感知、认知、分析与决策能力和经验与知识来完成的影响经济效益的知识工作,实现知识工作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工况识别、指标预测与回潮、人机互动与协作的智能优化决策),来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工业互联网不仅是智能制造的基础设施,也是制造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的必备条件,它能够实现智能制造纵向集成、端到端集成和横向集成。
以电熔镁砂生产过程为例,借助工业互联网,可以构建人工识别、决策与控制系统结构。同时,还可以实现端边云协同智能系统,其中端能够实现工况识别决策与控制一体化系统,云可以运行工况、决策与控制过程数字孪生系统,边可以实现参数自优化智能系统。
在实际应用中,这种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工业智能系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比如在电熔镁砂生产中,实施后产量提高了3.4%,能耗降低了6.65%,效益达到4291元/每炉次。单吨能耗降低8.82%,优质产品产出率提高3.65%,电极消耗降低3.73%,CO₂排放降低8.82%。
那么,工业智能系统究竟应该如何研发呢?柴天佑院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问题驱动。要从复杂生产过程中识别、决策与控制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出发,精准选择应用场景。例如在化工生产中,对于那些危险且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如何实现精准的参数控制和安全监控是关键问题,需要针对这类场景进行深入研究。
其次是确定目标。要以最优秀的操作人员、工程师和管理者为参考目标,并努力达到和超越他们的水平。这就要求工业智能系统能够学习和吸收人类专家的经验和智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优化。
再者是采用系统工程方法。要利用工业大数据和端边云架构,建立生产过程数字孪生系统。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生产数据,构建与实际生产过程相对应的数字模型,以便更好地进行模拟、优化和决策。同时,要将工业互联网、工业人工智能、工业元宇宙与工业应用场景紧密融合与协同,研发工业智能系统。
最后是机制创新。研究单位、高技术公司和制造企业要形成合作机制,包括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应用和产品化等长期稳定的合作研究机制和研发团队。通过跨学科团队研发模式,将学科方法与技术研发相结合,共同推动工业智能系统的发展。
综上所述,工业智能的实现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充分认识传统工业系统的不足,积极探索企业综合自动化与智能化系统,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开辟新途径,并遵循科学的研发思路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工业智能不断向前发展,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