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稳六保”背景下,数字政府如何加速企业服务创新?
回看近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五项放管服目标要求在数字政府领域加快“一网通办”平台、“政策查找和兑现”平台、线上产业链对接平台以及“互联网+监管”平台的建设与创新,在较短一个时期内,尤其是通过前两个平台的赋能将对中小微企业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从而支持“六稳六保”目标的实现。在这些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则需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渠道的赋能,二是场景的赋能,三是新技术的赋能,四是一体化融合的赋能。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六稳”方针,2020年中央再度提出“六保”任务。六稳是“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保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01、为何“六稳六保”的核心任务是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
“六稳”加“六保”共十二个方面,每个都要做好,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从当务之急入手。六稳是“结果导向”,六保是“问题导向”,“六稳”是大局,“六保”是前提,只有全面落实好“六保”,才能实现“六稳”。
在疫情冲击下,经济大循环按下暂停键,各部门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被冻结,陷入流动性危机,虽然目前疫情在我国处于相对可控状态,但造成的影响并未彻底消除,且国际大循环的情况依然阴云密布,长此以往,大量主体难以为继,经济循环难以重启,为此,保住各类主体是重中之重。
以民为本首先就要保居民就业,就业如果保不住,一切都可能失守。就业的提供主体是企业,为了保居民就业就要保企业、保市场主体。在全球化时代,企业和市场主体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产业链供应链的一分子,保企业就要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六保”任务归根结底就是要保企业和市场主体在疫情和艰难时局中可以维持生存,等待时机重新发展,而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在疫情中受到的冲击最大,因此国家把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放到最突出的位置。
02、深化放管服保市场主体五项措施解读
我们回头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发现《报告》特别关注稳定国内经济,保护中小企业,维系基本民生。将视角拉近到具体措施层面,《报告》提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
一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调整措施、简化手续,促进全面复工复产、复市复业。
二是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做到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
三是放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经营场所限制,便利各类创业者注册经营、及时享受扶持政策。
四是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五是以公正监管维护公平竞争,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在《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国发〔2020〕6号)中,对以上五条措施则有明确的部门分工和时间要求,相比于其他措施要求年内持续推进,第二、第三条措施的“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和“放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经营场所限制,便利各类创业者注册经营、及时享受扶持政策”则明确指出在年底前完成,这应当是当下我们最为关注的两条措施。
仔细分析以上五条措施。
第一条“促进全面复工复产、复市复业”已经卓有成效,据国家统计局的结果显示中国GDP从一季度同比下降6.8%到二季度同比上升3.2%,在数字政府方面这应当归功于全国一体化防疫健康码等数字化防疫手段的成功应用,以及各地政府门户网站上各类复工复产专题的开展。
第二条前半句“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27号)当中已明确“2022年底前,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平台办理,全面实现一网通办”,各地和部委政务服务平台按时间进度稳步推进即可。
第三条“放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经营场所限制,便利各类创业者注册经营、及时享受扶持政策”,前半句是一个审批条件的宽松化,相关政府部门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进行制度改革即可实现,而后半句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前半句内容执行后带来的成果。
第四条“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实质是打造更完善的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生态,通过大企业的平台化和中小企业的专精化构造立体式产业分工合作形态。数字政府在当中的发力点是牵头搭建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平台,帮助各类企业形成更好的链接和融通。
第五条“以公正监管维护公平竞争,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对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稳定的法治环境意味着更强的安全感和更持久的投资动力,进一步推动“互联网+监管”不仅能够通过数字化赋能使监管效率得到提升、监管公平公正性得到加强,同时也能促进变事前审批为事后监管,打造以企业信用为基础的营商监管环境,为放管服改革提供新的活力。
最后我们来看最为关注的第二和第三条内容,第二条后半句“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无疑是解决中小微企业开办的各种问题的关键举措。
通过线上数据共享可以大大加快企业开办各节点的审批速度,尽快让企业开张营业。通过“数据跑路”代替“人员跑腿”极大降低了企业开办过程中线下来回跑、反复跑的办事成本,这对于人力资源紧张的中小微企业是一个巨大的帮助。
具体来说,年内部委平台的垂直业务办理系统以及人口、法人、信用、地理信息等基础资源库需继续做好与国家平台的对接,以便为地方政务服务赋能,地方政务服务平台在加快与国家平台融合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身份认证、电子印章、电子证照、非涉密业务专网与电子政务外网的对接效率,积极与第三方机构开展网上认证合作,利用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统一认证能力,打通企业开办的数据共享脉络,方能在年底实现“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的目标。
从另一个维度上解读,也可以视为一种要求,即如何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更好地开展经营活动和享受扶持政策。一方面通过不见面审批、一件事办理等互联网对面向法人的行政审批进行数字化、人本化赋能,另一方面则需要将政府制定的各项便民利企政策利用互联网的多端渠道进行广泛传播,这种传播不仅仅停留于新闻媒体宣传层面的传播,更要落实到政策可以及时查找、方便兑现的实用层面的传播。
例如中国政府网日前上线试运行的“国务院政策答问平台”,联通47个国务院有关部门,汇集了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等多方面近5000条政策答问资源,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更好满足企业和群众对政策信息特别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等方面政策的咨询问答需求提供了国家范本。
在地方层面,6月16日,在浙江政务服务“浙里办”上线了“甬易办”平台,网络平台一端面向企业,一端对接政府服务,只要出台惠企政策,都能在“浙里办”内找到。使原先需要四、五天甚至更长审批时间的惠企、惠民政策补贴申领,在“浙里办”中变成了“一键兑付、即时到账”。截至8月10日,该平台累计访问量近814万次,上线21个政策,兑付及确认减免企业3.7万余家,总金额约6.47亿元,其中补助类资金1.91亿多元,“甬易办”平台成为地方政府利用“互联网+政务服务”释放便民利企政策兑现活水,复苏地方经济和百姓社会生活的地方案例。
03、各类数字政府平台建设需要做好企业服务的四种赋能
总的来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五项放管服目标要求在数字政府领域加快“一网通办”平台、“政策查找和兑现”平台、线上产业链对接平台以及“互联网+监管”平台的建设与创新,在较短一个时期内,尤其是通过前两个平台的赋能将对中小微企业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从而支持“六稳六保”目标的实现。在这些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则需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渠道的赋能,桌面电脑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式,纵使面向法人的数字政府平台也需要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于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而言尤其如此。
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办公条件有限、办公方式灵活,与移动互联网的相容性更加契合,在政务办事过程中通过手机申报、查找政策、申请兑现,或者通过智能一体机自助办理、打印材料等都成为一种合理化选择。因此面向法人用户的各类数字政府平台除了做好网站建设,还需要或者说更加需要做好移动端的APP、小程序、平台官方账号以及线下服务一体机等多端建设。事实上我们也看到,无论是国务院政策答问平台还是甬易办平台都可以从移动端APP和小程序中获得服务。
二是场景的赋能,企业办事相比个人办事大部分情况下涉及到更多审批权力的组合和更复杂的流程,例如在上海开一家饭店,至少要涉及4个部门6个审批事项,30多份材料。企业开办过程中能够享受哪些便利,营业之后又能获得哪些优惠和扶持,相关政策由不同职能部门制订,同时又在不断动态变化,对于企业来说是很难自主去根据政府组织架构弄清楚的。因此无论是“一网通办”也好,“政策兑现”也好,都需要为企业搭建场景式的服务,让企业只需要根据自己实际需求的场景就能找到服务。
这里面有三层内涵,第一层是建立场景的主题,比如和企业开办相关的、和纳税相关的、和职工相关的,这些不同的主题在服务平台和政策平台上都应当分门别类,这样企业才能通过一个直观的印象来筛选他需要的服务;第二层是串联场景与场景,形成我们所说的“一件事”服务,多个审批事项合在一起可以成为“一件事”,多个惠企政策合在一起也可以成为“一套政策”,如此企业在办事或找政策时只需要走一遍流程,即可以办完所有事项,拿到所有和自己相关的政策去兑现;第三层是把场景细分为情形,因为对于同一个场景,不同的主体也会由于情形不同而产生服务条件和服务结果的差异,比如都要申请员工社保费用补贴,那么企业规模不一样,申请的补贴率就会不一样,因此在让法人用户办理具体事项或者查找具体政策之前,应当尽可能通过直观的问卷选择题形式对其本身的情形进行窄化,使其对应的办理流程、享受的成果固化,以免影响用户办理效率或心理预期。
三是新技术的赋能,随着新基建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数字化前沿技术在基础设施和应用层面落地。5G和雾计算(边缘计算)使数据的计算和传输门槛降低、效率提升,将极大地推动企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区块链技术则为越来越凸显的网络信用和数据安全问题提供了一条解决之道,在数字政府领域,应用区块链技术为企业提供服务、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也成为最新探索与实践。
济南高新区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构建整体性数字政府,持续推进流程再造,在全国首创“政务服务智能自动化流水线”模式,创新打造“区块链+政务”服务系统,创造了企业开办最短35分钟的高新速度,中国第一张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营业执照在济南诞生。在江西“赣服通”政务服务平台上,依托支付宝的蚂蚁区块链技术,建成全国首个全省统一的“区块链+政务服务”基础平台,将一批电子证照上链运行,实现授权记录随时可查、用证记录全程可追溯,真正做到数据信息防篡改、防抵赖。建立信息授权服务体系,支持面对面授权和远程授权,支持本人授权使用和授权他人使用,所有数据须经本人授权方可使用,确保数据使用安全。可追溯和可授权的电子证照应用在法人办事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场景和应用需求。区块链等技术在“一网通办”、政策兑现中能够大大增强政府服务和政策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提升政府公信力,增强企业法人与政府打交道的信心。
四是一体化融合的赋能,企业不像个人,具有绝对的实体性和唯一性,企业是一种组织,很多企业在各地开展业务,在各地都有分支机构,还有一些企业处在行政区划交界处,对它们来说,办理审批业务、获取政策扶持不是在一个单地域内进行,而会涉及一些多地联审、多元政策扶持的需求,因此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形成的区域性一网通办,区域性的政策查询、比较、兑现平台非常有必要性。
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这些国家划定的重大战略性经济圈推出的“区域一网通办平台”,到一些省份由于经济和文化等强联系自发建立的“跨省办事”机制,如贵州与广东、浙江、云南、广西、重庆5省市建立“跨省联办”合作关系,江西与浙江、福建实现数据共享证照互认等,省域间的一体化融合为企业跨区域办事服务提供了一条“数字化高铁”,并将进一步形成经济圈与经济圈“一网通办”间的上级链接和二度融合,从而造就一张覆盖全国的政务服务高速网络,赋能企业服务,加速产业链的区域协同和融合创新。